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,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,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。中国企业管理落后即改进的潜力在哪里?
管理是少数人的事实际上,管理是相互结合、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和过程,制订并执行规章制度只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。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,被管理者是管理的客体,只有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,才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。
聪明导致缺陷 有四个词很容易模糊:聪明和精明、高明和英明。聪明是能正确感知世界;精明则是急于表现自己的聪明;善于掩饰自己的聪明叫高明;能够左右高明的人叫英明。中国企业往往精明的人太多,高明的人太少,英明的人更少。缺少管理工具和方法我们企业的制度建设、管理规则非常抽象笼统,缺少最基本的做事原则和方法。
领导三拍 有人形容中国企业领导:拍脑袋决策,拍大腿后悔,拍屁股走人。中国企业的管理还处于幼稚的管理阶段,往往是抓到一条大腿当大象。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,把必要条件当充分条件,比如认为营销就是做广告。很多企业策略很多,但成效甚微,缺乏大智慧、缺少系统化。
基础管理缺失 中国企业管理的基础还没有做好,甚至连经理人自身的岗位职责,要做什么事都说不清楚。企业在制定很多决策时,没有科学的依据,没有真实的市场信息,这样的决策,会在今后工作中造成问题重重,难以解决。
管理规则不完善 规则有两层含义:一个是程序,一个是制度。程序是教员工做正确的事,而制度是防止员工做错事。形象地讲,程序是假设员工是傻瓜,制度假设员工是坏蛋。中国企业现在程序的东西太少了。
质量胆小鬼 日本在质量管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,在餐厅、家庭等场合搞全民质量管理。可是中国的企业在质量管理面前却是胆小鬼。
喜欢找理由 中国企业的销售员没拿单子回来,会找很多理由,讲“非战之罪也”。日本人要的是结果,中国人喜欢找理由。每天日本人都会写报告,相互研讨报告。不少中国人喜欢你说你的,我干我的。
国有企业的最大问题是体制问题。企业家可以按最低标准增长,只要保证企业的盈利,保证企业的增长,保证上级领导的认可就行。一年做到盈利三个亿,企业家的动力靠什么?这个收益不是个人的,是国家的。企业家奋斗有后顾之忧。民营企业的问题是领导人的素质问题。国有企业过分民主,民营企业过分专制。中国多数的企业家,具有天才一样的市场敏锐感觉,但在管理上却是短板。企业发展经过创业阶段后,都遇到人才发展瓶颈。 |